污染監測標準在我國環境形勢不斷變化的當下,也需要與時俱進,所以新的標準應運而生。截至目前,我國161個城市完成了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任務。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今日在此間召開的2014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上透露,到去年底,共有252個地級以上城市完成了自動監測站建設,比原計劃超額完成了37%;到今年年底,338個地級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測站要投入使用。
2013年1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新空氣質量標準。吳曉青說,目前,161個城市的945個監測點實時發布了空氣質量監測信息,超額完成了第二階段任務。他認為,我國整體空氣監測水平有了提高。此外,重污染預警預測體系逐步建立,全國十幾個省都在做預警預測。
在部署2014年全國環境監測重點任務時,吳曉青指出,2014年,環境監測系統要圍繞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加強環境監測工作,堅決向污染宣戰。他特別提出,要抓好空氣*三階段建設任務的完成,“到今年年底,全國新空氣質量監測站建設要全部完成,338個地級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測站要投入使用,這將是世界上zui大規模的監測系統。”吳曉青表示,這些監測站今年12月31日前要建成,明年1月1日對外公布數據。
吳曉青要求,在此基礎上,要提高空氣監測質量水平,抓好空氣質量預警預報體系建設,抓好污染物來源解析。“還有相當長時間,重污染天氣還會頻繁發生,主要污染物在一段時間內還會居高不下。”吳曉青強調,要科學治理,科學分析污染物來源,逐步開展大氣污染物來源解析研究。
“在重污染地區要盡快上馬預警預測和源解析這兩項工作,力爭在一到兩年內取得實質性突破。”吳曉青說,目前,全國已經有十幾個省開展了污染物來源解析工作,北京已經完成了源解析,并將對外公布。按照環保部要求,今年上半年,天津、石家莊也要完成源解析工作。
吳曉青要求,深入推進污染源監測及信息公開工作;進一步加強監測數據質量管理。
目前,我國大氣污染源在*范圍內zui為復雜。為此,2014年2月19日,環保部批準在上海建設環保部城市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防治重點實驗室,以探索中國污染源解釋方法。據介紹,實驗室擁有一個復合型大氣污染超級觀測站,一個可移動觀測平臺以及兩個專業實驗室和城市大氣污染超級觀測站。(文章來源: 法制網-法制日報)